首页 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演讲稿自我鉴定思想汇报心得体会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公文书信 职场知识 范文大全 资源下载

文字不应容忍谬误

时间:2017-09-29来源:海达范文网

相关热词搜索:谬误 文字

  不少同学认为,古人写错字叫通假字,而自己写错字就是错字,这对当代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而在我看来,这对现代文法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文字是不应容忍谬误的。
 
  美国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英文分为两种,一种是英式英语,另一种是谬误。”而有些中国人对汉语规范显得不以为意,认为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思就够了,不需要这么多条条框框。可现实却是,英语的历史是不足千年,却有着相当严谨的拼写和句法结构,遍布于全世界;汉语虽有上千年历史,世界使用人数也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由于结构不够清晰切谬误频出,致使诸多外国友人无法透彻理解汉语。究其根源,恐怕是中国古代奉行的“重实用,轻理论”根深蒂固与现代人学习语言的思想之中。这不仅使人们学习其他语种时过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更有换我泱泱华夏的大国风范。
 
  “真理是属于人类的,谬误是属于时代的”,伽利略如是说。对于一门语言,真理就是其拼写和句法规范,谬误即是错误。谬误的产生,必有其身处时代的“病根”。
 
  古代汉语的谬误,如今多美名曰“通假字”、“文言文句式”。古时候可用的文字较少,文人为了传情达意,或是有所避讳,选择了其他文字作为载体,即为通假字。虽然这使语言多元化了,但也为后人解读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现在出现的谬误,多是由于人们对规范的不重视,不严谨。如今汉字数量较古代已增加不少,句法也趋于现代化,再议高谈“通假”、“深意”略显荒诞不经。况且,现代语言学家着力对通假字进行翻译,解释,不正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追求了吗?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教育资源匮乏,铁凝题字“风华正茂”的“茂”字多写一点尚可理解,那么林丹将“做为”与“作为”混淆、郭德纲将“令人髪指”写错却置若罔闻又如何解释?终究还是因为对语言规范的规则不够重视、态度不够严谨而导致的谬误啊。
 
  像错别字、病句扣分一样,大量语言运用题出现在语文课程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咬文嚼字》等文化项目映入群众的眼帘中。我相信,在多方面的引导下,中华文字的谬误能够消灭殆尽。毕竟,文字不应容忍谬误。